學習不再困在四幅牆 80後開工作室教孩子傳統工藝

親子

發布時間: 2016/11/29 18:11
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3:01

分享:

分享:

陳靖儀謂工作室理念取自台灣的社區大學,大學請不同工藝師父變成老師,向學生親授傳統手作智慧,藉此產生不同火花。(陳偉能攝)

80 後陳靖儀(Melty)早前創辦「幼稚園工作室」舉辦親子工作坊,比如花牌、白鐵信箱等課程,並由本港首位植物纖維紡紗手作人 80 後女孩劉宜釧教授孩子用編織。

曾在灣仔「民間學堂」擔任保育及教育工作 5 年的 Melty,在工作中認識到不少工匠,感受到各人的專業工作態度,開始反思在精英制長大的孩子們,早被名校、成績標青代表成功等觀點洗腦,她是否可以做點什麼?

一直很不認同。我相信下一代應有更多元化教育方式,要更貼地。

劉宜釧教 5 歲柏謙操作簡單紡織器。(陳偉能攝)

Melty 謂社會只重成績,令不少人能力及尊嚴被埋沒。「但大學生可能連 printer 都不懂用......」她在香港仔成長,笑謂想讓人認識該區水上人家的故事。

一個花牌工匠要懂札竹、書法、花藝、畫畫;漁民們都很了不起,懂看天氣、懂捕魚,可能他們連小學都未畢業。但社會太認同讀書叻便足夠。

其機構叫幼稚園工作室,是希望大人變回孩子。

見過台灣的各地區有社區大學,行大學學分制,人人都可成為學生,大學課程也是配合該區域的傳統特色去設計,便感到那模式也是可以引進到 6 歲以下。

她希望工作室成為一個平台,設計生活化的課程,讓孩子觀察社區人士的本領,由他們的故事感染小朋友有更多正能量。

香港雖然地方小,但十八個區都各自有其特色,可否讓孩子走入社區跟當地人學嘢?學習是否一定要困在四幅牆內?

工作室設有白鐵手作坊,由老師傅教授怎樣把鐵變化,對象是中學生。(陳偉能攝)

【延伸閱讀】港版「德蘭修女」:港父母追求贏在起跑綫很瘋狂

手作人教授天然紡綫

早前工作室第一場工作坊是由本地首位植物纖維紡紗手作人劉宜釧 (Cat), 教授家長 Yan 和她 5 歲的囝囝紡織餐具袋。Cat 不單單教孩子用手紡紗綫編織,並帶來最原始的紡綫工具給孩子觀察;令小朋友透過自己用毛冷製作一件物品,學會珍惜。

家長 Yan 謂沒想過可用粟米鬚手製毛冷,當製作時也可以與孩子思考每件東西背後的意義。

城市人生活太便利,也愛消費,鮮會理解生產者背後的辛苦。Cat 製作 10 克植物毛冷要半小時至一小時,令孩子感受到綫綫皆辛苦。

工作室中放了迷你花牌、用白鐵信箱原材料變成的用品,Yan 謂全都很有趣。

我尤其喜歡花牌,我住九龍城,周圍有不少傳統小店,也會特別留意竹棚設計,路過便告訴孩子︰只有香港才會見到竹棚!而花牌是我們兒時常見的手藝,一個小手作已可以學到撓竹、畫畫、書法。我們總愛繞到大型花牌背後看它的結構,因為那是幾何形狀的力學原理,很有趣。

劉宜釧用粟米鬚溝棉和麻融合的毛冷。(陳偉能攝)

Cat 因喜歡紡織,放下工作去台灣跟各地原住民學習 3 個月。Melty 便很欣賞她對紡織的執著。

在傳統行業內的師傅,也不一定很老,很多花牌師傅都是 30 多歲。小朋友跟他們學習是走出傳統課室,會有很多得著。這些師傅可能一生只從事一門工作,但他們很快樂、很專注。希望大人跟孩子來上課時,可以思考:教育應更生活化一點,我們對何謂成功、快樂要拓濶點!

劉宜釧謂編織有助孩子右腦思維及手指靈活。(陳偉能攝)

【其他熱話】從會考14分到人氣營養師 黃凱詩:跌跌碰碰還是有路可走

【其他熱話】「白鴿眼」啟發 80後開發手機app影全景動態相

【其他熱話】港女西班牙開民宿做農夫:香港人太Chur

撰文 : 胡麗珊 TOPick 記者